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美丽榆林蓝图绘就到底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美丽榆林蓝图绘就到底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美丽榆林蓝图绘就到底
米脂县对岔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风貌(fēngmào)。
金鸡滩镇小麦种植基地(jīdì)。
神东(shéndōng)(哈拉沟)煤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柠条塔煤矿北翼采煤沉陷区立体式(lìtǐshì)生态重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6月的陕北高原,麦浪翻滚的万亩耕地上,无人机正进行着例行巡查(xúnchá);采煤沉陷(chénxiàn)区的治理现场,生态修复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chuāngkǒu),“零材料”办理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近年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quánshěng)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wǔjiè)七次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经济社会(jīngjìshèhuì)发展大局,主动适应资源规划事业发展新形势,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耕地保护、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务实(wùshí)举措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再上(shàng)新台阶。
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这座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de)资源型城市(chéngshì),用一组组鲜活数据交出了自然资源规划治理的“榆林答卷”:建设用地三项指标连续两年均(niánjūn)排名全省第一;推行“带押过户”模式,“一码管地(guǎndì)、智能秒(miǎo)办抵押登记”分别入选全国、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diǎnxíng)案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95.7%……
耕地保护 守护万亩良田沃土(wòtǔ)
耕地保护是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管理的“头号工程(gōngchéng)”。
2023年度耕地(gēngdì)保护考核中,榆林市“五个一票否决指标”全部达标,获得(huòdé)满分27分。
2024年,榆林市(yúlínsh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推动市、县、镇三级党委(dǎngwěi)、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带位置、带图斑分解下达保护任务,将1437.78万亩现状耕地和1089.8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细化到(dào)(dào)图斑、落实到地块。
在榆阳区孟家湾乡的农田上空,一架无人机(wúrénjī)按预设航线巡航,实时回传的影像清晰显示着耕地(gēngdì)现状(xiànzhuàng)。这是榆林市建成的首个耕地保护(bǎohù)低空无人机监测平台,2368块耕地保护责任牌、各级田长和巡田网格(wǎnggé)员组成了“天巡地查”的全方位网络。2024年,榆林市圆满完成1.21万亩承诺耕种任务,确保“出苗见绿(lǜ)”,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gēngdì)(gēngdì)(gēngdì)保护,关键在于(guānjiànzàiyú)严格用途管制。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yánjìn)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统筹落实项目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指标(zhǐbiāo)1.31万亩,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原则。加强占补平衡项目规范化管理,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全程把控,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
要素保障(bǎozhàng) 科学规划精准落地
在榆林市高新区,一块曾闲置数年(nián)的(de)工业用地通过“标准地”改革重新焕发(huànfā)活力。过去一年(yīnián),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双处置(chǔzhì)”进程,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4万亩、闲置土地净(jìng)减少率31.4%,完成省定任务的110.9%、129.6%,两项指标(zhǐbiāo)均排名全省前列。2025年,该局持续发力,继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全市工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一律按照“标准地”方式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节约(jiéyuē)集约刚性约束,严格审查用地定额、开发强度等控制性指标,计划完成新一轮全市城镇(chéngzhèn)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推动土地资源从“增量(zēngliàng)扩张”向“存量挖掘”的集约型转变。
2024年,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国土(guótǔ)空间规划为战略引领,锚定(máodìng)民生服务(fúwù)短板,“全要素保障(bǎozhàng)”赋能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累计推动新建住宅配建社区服务设施17.3万平方米,仅2024年新增4.16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推动发展空间“精准(jīngzhǔn)落图”,该局不断优化城镇开发局部(júbù)边界,靶向破解292个项目、1.83万亩(wànmǔ)用地瓶颈。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上,榆林市早早步入发展“快车道”: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8大片(dàpiàn)区详细规划已有6个片区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东门户、西门户、北门户城市设计(shèjì)均已同步(tóngbù)过会;乡镇总体规划全部通过专家评审;中心城区(chéngqū)干线路网、电力廊道、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zhuānxiàngguīhuà)相继通过审议,“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在重点项目用地保障(bǎozhàng)上,延榆高铁控制性(kòngzhìxìng)工程先行用地征收1625.32亩(mǔ),占比99.4%;永久用地征收6034.24亩,占比98.8%;审批临时用地5703.46亩。全年(quánnián)建设用地上报、获批、供应分别达(dá)7.41万亩、4.55万亩、9.23万亩,同比增长19.9%、47.1%、22.1%,市本级供应规模同比激增61.9%。在规划许可(xǔkě)效率方面,市本级办理工程规划许可132件(jiàn)、核验核实56件,同比分别增长53.5%、18.1%。
生态修复 重焕土地(tǔdì)盎然生机
走进榆林市矿山治理区,昔日尘土飞扬的采矿点(cǎikuàngdiǎn)已被整齐的植被覆盖,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错落有致,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榆林市将生态修复(xiūfù)作为践行(jiànxíng)“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破解资源(zīyuán)开发历史欠账的核心抓手。
针对采煤(cǎiméi)沉陷区治理(zhìlǐ)难题(nántí),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请市政府印发(yìnfā)出台《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办法》等(děng)多项相关政策,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新申请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4个(gè)(gè),已竣工项目28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年度工程治理计划编制指南和审查流程,审查年度治理计划130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14万亩。目前,中央及省上反馈的60个整改项目已全部完成应急排险与回填复垦。
作为(zuòwéi)陕西省唯一试点,榆林市圆满完成了河湖水域空间保护范围划定及管控工作,不仅获得了自然资源部的通报表扬,更以创新的“榆林方案”为陕西河湖空间治理(zhìlǐ)提供了一系列可(kě)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年(nián),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锚定“山水林田湖草沙(cǎoshā)一体化保护”目标,完成6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3个历史遗留(yíliú)废弃(fèiqì)矿山项目实施,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4.5万亩,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zhuǎnxíng)、民生改善深度(shēndù)融合,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灾害防治 筑牢安全(ānquán)铜墙铁壁
“过去每到雨季就提心吊胆,现在滑坡体上装了监测仪,村里(cūnlǐ)搞了几次演练,心里踏实多了。”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张家砭村村民(cūnmín)的(de)感慨,折射出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关键性转变(zhuǎnbiàn)。
以人民至上为刻度(kèdù)丈量安全(ānquán)维度,榆林市(sh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地质灾害防治化作守护生命的立体工程——连续3年(nián)争取市财政每年2亿元专项(zhuānxiàng)治理资金,累计完成地灾大核查(héchá)82个极高和631个高风险隐患点治理。2024年全年,完成16463个地质灾害风险区野外核查,确认2554个风险区并落实县乡村群测群防员四级防控责任,实现(shíxiàn)“隐患点+风险区”全覆盖监管;组织在册隐患点识灾防灾应急演练1945场次,核查处置监测(jiāncè)预警信息1459条,所有隐患点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成功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
站在第35个(gè)全国“土地日(rì)”节点回望,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实践,本质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到生态修复的系统治理,从耕地(gēngdì)保护的刚性约束到服务升级的改革(gǎigé)创新,每一项(měiyīxiàng)工作都在回答着资源型地区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当(dāng)无人机掠过孟家(mèngjiā)湾(wān)乡的农田(nóngtián),当复垦的矿山绽放出油油的(yóuyóude)新绿,当农民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当企业拿到“即办即得”的权证,土地的价值在榆林大地上以更丰富的形态一一呈现,美丽榆林的蓝图(tú)也终将在实干中定格为触手可及的立体画卷,而这既是对全国“土地日”最好的献礼,也是一份向时代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 (冯英杰 高冠涛 李嘉怡文/图)


米脂县对岔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风貌(fēngmào)。

金鸡滩镇小麦种植基地(jīdì)。

神东(shéndōng)(哈拉沟)煤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柠条塔煤矿北翼采煤沉陷区立体式(lìtǐshì)生态重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6月的陕北高原,麦浪翻滚的万亩耕地上,无人机正进行着例行巡查(xúnchá);采煤沉陷(chénxiàn)区的治理现场,生态修复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chuāngkǒu),“零材料”办理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近年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quánshěng)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wǔjiè)七次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经济社会(jīngjìshèhuì)发展大局,主动适应资源规划事业发展新形势,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耕地保护、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务实(wùshí)举措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再上(shàng)新台阶。
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这座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de)资源型城市(chéngshì),用一组组鲜活数据交出了自然资源规划治理的“榆林答卷”:建设用地三项指标连续两年均(niánjūn)排名全省第一;推行“带押过户”模式,“一码管地(guǎndì)、智能秒(miǎo)办抵押登记”分别入选全国、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diǎnxíng)案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95.7%……
耕地保护 守护万亩良田沃土(wòtǔ)
耕地保护是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管理的“头号工程(gōngchéng)”。
2023年度耕地(gēngdì)保护考核中,榆林市“五个一票否决指标”全部达标,获得(huòdé)满分27分。
2024年,榆林市(yúlínsh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推动市、县、镇三级党委(dǎngwěi)、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带位置、带图斑分解下达保护任务,将1437.78万亩现状耕地和1089.8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细化到(dào)(dào)图斑、落实到地块。
在榆阳区孟家湾乡的农田上空,一架无人机(wúrénjī)按预设航线巡航,实时回传的影像清晰显示着耕地(gēngdì)现状(xiànzhuàng)。这是榆林市建成的首个耕地保护(bǎohù)低空无人机监测平台,2368块耕地保护责任牌、各级田长和巡田网格(wǎnggé)员组成了“天巡地查”的全方位网络。2024年,榆林市圆满完成1.21万亩承诺耕种任务,确保“出苗见绿(lǜ)”,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gēngdì)(gēngdì)(gēngdì)保护,关键在于(guānjiànzàiyú)严格用途管制。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yánjìn)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统筹落实项目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指标(zhǐbiāo)1.31万亩,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原则。加强占补平衡项目规范化管理,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全程把控,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
要素保障(bǎozhàng) 科学规划精准落地
在榆林市高新区,一块曾闲置数年(nián)的(de)工业用地通过“标准地”改革重新焕发(huànfā)活力。过去一年(yīnián),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双处置(chǔzhì)”进程,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4万亩、闲置土地净(jìng)减少率31.4%,完成省定任务的110.9%、129.6%,两项指标(zhǐbiāo)均排名全省前列。2025年,该局持续发力,继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全市工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一律按照“标准地”方式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节约(jiéyuē)集约刚性约束,严格审查用地定额、开发强度等控制性指标,计划完成新一轮全市城镇(chéngzhèn)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推动土地资源从“增量(zēngliàng)扩张”向“存量挖掘”的集约型转变。
2024年,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国土(guótǔ)空间规划为战略引领,锚定(máodìng)民生服务(fúwù)短板,“全要素保障(bǎozhàng)”赋能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累计推动新建住宅配建社区服务设施17.3万平方米,仅2024年新增4.16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推动发展空间“精准(jīngzhǔn)落图”,该局不断优化城镇开发局部(júbù)边界,靶向破解292个项目、1.83万亩(wànmǔ)用地瓶颈。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上,榆林市早早步入发展“快车道”: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8大片(dàpiàn)区详细规划已有6个片区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东门户、西门户、北门户城市设计(shèjì)均已同步(tóngbù)过会;乡镇总体规划全部通过专家评审;中心城区(chéngqū)干线路网、电力廊道、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zhuānxiàngguīhuà)相继通过审议,“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在重点项目用地保障(bǎozhàng)上,延榆高铁控制性(kòngzhìxìng)工程先行用地征收1625.32亩(mǔ),占比99.4%;永久用地征收6034.24亩,占比98.8%;审批临时用地5703.46亩。全年(quánnián)建设用地上报、获批、供应分别达(dá)7.41万亩、4.55万亩、9.23万亩,同比增长19.9%、47.1%、22.1%,市本级供应规模同比激增61.9%。在规划许可(xǔkě)效率方面,市本级办理工程规划许可132件(jiàn)、核验核实56件,同比分别增长53.5%、18.1%。
生态修复 重焕土地(tǔdì)盎然生机
走进榆林市矿山治理区,昔日尘土飞扬的采矿点(cǎikuàngdiǎn)已被整齐的植被覆盖,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错落有致,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榆林市将生态修复(xiūfù)作为践行(jiànxíng)“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破解资源(zīyuán)开发历史欠账的核心抓手。
针对采煤(cǎiméi)沉陷区治理(zhìlǐ)难题(nántí),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请市政府印发(yìnfā)出台《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办法》等(děng)多项相关政策,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新申请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4个(gè)(gè),已竣工项目28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年度工程治理计划编制指南和审查流程,审查年度治理计划130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14万亩。目前,中央及省上反馈的60个整改项目已全部完成应急排险与回填复垦。
作为(zuòwéi)陕西省唯一试点,榆林市圆满完成了河湖水域空间保护范围划定及管控工作,不仅获得了自然资源部的通报表扬,更以创新的“榆林方案”为陕西河湖空间治理(zhìlǐ)提供了一系列可(kě)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年(nián),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锚定“山水林田湖草沙(cǎoshā)一体化保护”目标,完成6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3个历史遗留(yíliú)废弃(fèiqì)矿山项目实施,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4.5万亩,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zhuǎnxíng)、民生改善深度(shēndù)融合,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灾害防治 筑牢安全(ānquán)铜墙铁壁
“过去每到雨季就提心吊胆,现在滑坡体上装了监测仪,村里(cūnlǐ)搞了几次演练,心里踏实多了。”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张家砭村村民(cūnmín)的(de)感慨,折射出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关键性转变(zhuǎnbiàn)。
以人民至上为刻度(kèdù)丈量安全(ānquán)维度,榆林市(sh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地质灾害防治化作守护生命的立体工程——连续3年(nián)争取市财政每年2亿元专项(zhuānxiàng)治理资金,累计完成地灾大核查(héchá)82个极高和631个高风险隐患点治理。2024年全年,完成16463个地质灾害风险区野外核查,确认2554个风险区并落实县乡村群测群防员四级防控责任,实现(shíxiàn)“隐患点+风险区”全覆盖监管;组织在册隐患点识灾防灾应急演练1945场次,核查处置监测(jiāncè)预警信息1459条,所有隐患点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成功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
站在第35个(gè)全国“土地日(rì)”节点回望,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实践,本质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到生态修复的系统治理,从耕地(gēngdì)保护的刚性约束到服务升级的改革(gǎigé)创新,每一项(měiyīxiàng)工作都在回答着资源型地区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当(dāng)无人机掠过孟家(mèngjiā)湾(wān)乡的农田(nóngtián),当复垦的矿山绽放出油油的(yóuyóude)新绿,当农民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当企业拿到“即办即得”的权证,土地的价值在榆林大地上以更丰富的形态一一呈现,美丽榆林的蓝图(tú)也终将在实干中定格为触手可及的立体画卷,而这既是对全国“土地日”最好的献礼,也是一份向时代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 (冯英杰 高冠涛 李嘉怡文/图)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